第(3/3)页 杨素说道:“我若早死,一了百了,我若不死,只恐全家遭殃。我死之后,咱杨家众人依旧高官得做,骏马任骑,何乐而不为?” 杨素、杨玄感等家人听了忍不住潸然泪下,杨素又道:“前几日,我做《赋得笛诗》一首,死后皇帝吊唁,可悬挂屋中,皇上定不会怪罪你们。” 言罢,杨素又是一阵咳嗽,由此言语不清,神智昏厥,不日而亡。 杨素终年六十二岁,谥景武,后来唐朝建中三年,朝廷追封杨素为古代六十四名将;又至北宋宣和五年,朝廷追封古代七十二名将亦有杨素。这才是: 自古能臣才德全,一代怪才德行偏。奇谋多变人品异,取悦君王害民间。 北伐突厥出塞外,南讨陈朝战船前。东征义军辟江浙,西入并州平叛乱。 党争宫斗换太子,封侯拜相官爵显。仁寿宫下尸骨垒,东都城内征夫填。 名将得益奇谋多,酷吏源自造宫殿。争议千载谁曾问,半好半坏各一边。 越国公杨素暴病身亡,也算是得了个好死。隋炀帝亲往杨府吊唁,假惺惺落泪祭拜,以示哀悼。 太监拿出圣旨,当众宣读:“为表彰国公生前功绩,特追封太尉、光禄大夫、领十郡太守;赐辒车、班剑、鼓吹;赏杨素遗属粟麦五千石,布帛五千段;并为越国公树碑立传,光照千秋。钦此。” 隋炀帝表面大加恩赏,弥盖君臣之谊,杨府家人叩首拜谢。杨广忽见灵堂一侧,留诗一首,上书《赋得笛诗》,杨广细细读来,诗词写道: 作曲是佳人,制名由巧匠。 鹍弦时莫并,凤管还相向。 随歌响更发,逐舞声弥亮。 宛转度云窗,逶迤出黼帐。 长随画常里,承恩无所让。 杨广读罢,顿感伤怀,一句“承恩无所让”道出了杨素临终时,自知罪孽深重,走投无路的心境,毕竟是多年君臣,杨广言道:“将这诗词取下,朕痛失良相,留作纪念。” 旁边杨府家人,取下诗卷,呈与杨广。杨广吊唁完毕,把这收《赋得笛诗》带回宁安殿。皇后萧珺正在宫里,杨广言道:“杨素已死,朕心甚安。” 萧皇后不惊不喜,说道:“杨素害民不浅,本不得好死,一病而亡,反倒自得其所。” “假使杨素不死,当夷九族!”杨广自感办了件顺应人心的事,心中也是得意洋洋,问道:“皇后为何要赐玉笛,让杨素自寻死路?” 萧皇后道:“再好的玉笛也不如竹笛,中看不中用,想必杨素知道自己已不中用,畏罪自尽,也在情理之中” “皇后果然高明,赐了玉笛,能使杨素自知罪恶深重,也省得朕痛下杀手。” 萧珺道:“都说臣妾最嫉妒宣华夫人,又有几人知道心中留恨的本是那馋臣杨素。”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