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打谷机-《重生年代奋斗史》
第(3/3)页
及时采收稻子,光靠锤谷脱粒打连场不行,双抢或秋收得抓季节,很是费事,事后还得担回生产队禾场,还期望有好天气。若是阴天或下雨,来不及及时脱粒,稻谷与稻草堆在一起,极易“发烧”,这样稻谷就会霉烂变质,那就惹下了大麻烦。于是,就又有人想出了能打谷的扮桶。扮桶就是当地木工制作的如箱子一样形状的敞口木桶工具,紧靠人干活的一边斜放着一块固定的木栓条状的棍子,农民用镰刀割稻谷后,直接将禾把举过头顶提起往斜木条上摔,乡里人俗称扮,盛装稻谷的木器具就叫扮桶。这是粗壮男劳力干的活,妇女只在一边抱禾把,递给男人们使劲摔,为防稻粒溅飞浪费,一般木桶的三方都围着篾席遮着,一般男人摔上个把小时,头上就滚豆粒大的汗珠子。一般廋小的男人扮了几下,因身体吃不消,就会败下阵来……
攻关研制的革新脚踏打谷机在1972年,hun省农业厅为了解决收割后的快速收稻子,成立了农业革新小组,这项革新任务交给了yy市所在地的新开公社附近的某兵工厂,要求五月份必须拿出方案、样品,制造出打谷机,并在“七一”吃新粮之前投入使用。当时某兵工厂的攻关小组深入附近的新开、郭镇乡等多村走访,又进行了多次田间临募试验,将原来的扮捅上面加固防溅粒的遮板,靠扮捅的扮谷处两边各装上了一副铁支架,左右两边按上了能滚动的大小两个齿轮盘,中间支着能脱粒的短曲铁线嵌在木滚筒上,用脚踏板的形式驱动两边的齿轮盘,人用脚蹬踏板驱使齿轮带动转动盘脱粒滚筒达到脱粒的目的。
当这样的打谷机一投入双抢,立马就得到了生产队的认可,一台打谷机由两个正劳力站在打谷机踏板上,一只脚踏一根横向的踏板,打谷机飞速转动自如,脱粒效益轻快,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两个正劳力,配上三四个小学生(指抱禾把的),一天能收稻谷3亩多。
后来,各生产大队用上电后,又在打谷机上的另一边按装上了电动机或柴油机,电动机或柴油机驱动的打谷机,打谷机的效益更高,一天能收割稻谷十多亩。不足之处是电动机增加了打谷机的重量,抬不动,装拆费时间,加之电动机电缆因当时质量问题,经常出现电缆线破损的现象,漏电不安全。而柴油机笨重,不便抬动,分田到户后,几乎都放弃了这样的打谷机。相反,脚踏板打谷机简单,适用被沿用下来。
那时候,通常一个自然屋场的生产队有四台以上这样的脚踏打谷机。后来,分田到户后,这样的脚踏打谷机一直沿用。
电动脱粒机是一台形似风车大小的多功能转动轴机械,脱粒、筛粒,一部到位,但它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地坪上使用,不能顺意入农田,亦是当时双抢、秋收稻谷打谷机的一种额外工具的补充。农业毕竟是抓季节性的,农忙耽误不得,当遇到成天阴雨绵绵的时候,又得急于翻耕农田,农民只能将割好的禾把捆好担回家,摊在仓库室里,或仓库走廊处,再伺机贪空去脱粒。如果双抢、秋收期间天气晴好,脱粒机派不上用场,就被闲置在一边。
使用脱粒机这是短暂且大场面的劳动,得请专业的电工现场指挥,生产队男女劳动力都得上,脱粒机的速度飞快,递禾把、塞进机窗口、扬草丝都得有专人各就其位,天气也得挑时间,一般是选上晴好的晚上,整个生活产队劳力倾巢出动,村子里的男女劳力全部投入,一个晚上那怕是通霄也要将担回来的稻谷全部完成脱粒,丝毫马虎不得。到手的稻粮就会因脱粒还及时霉烂变质,那时候,饥肠辘辘的日子,到手的粮食绝对不允许出现这样的情况,否则就会饿肚子。
现代化的农业收割机。收割机适用山区农田收谷是后世16年左右的事。
农民打工成了一种家庭收入的主要生活来源,年轻人外出打工,能种上田的几乎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老年人。乡村为顺应农村出现的现状,国家对农业极为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集中大户承包经营生产,大部分农民不再参与农业生产,还能拿上自己田地向外发包的租赁收入。这样,既加大了大户对农业的投入又减少了因年老体弱甚至无人耕种稻田出现的抛荒。农民大户也乘势而上,加大了添置了大型农业收割机设备的力度,为新型现代化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章完)
第(3/3)页